新興生殖科技-紡綞體轉置荷蘭牛成功誕生

今日 (12/17) 由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沈朋志教授所指導的生資所博士班李育儒同學共同發表以新興生殖科技「紡綞體轉置 (Spindle Transfer, ST) 技術」,成功將不耐熱荷蘭牛卵母細胞中的細胞核轉置到耐熱型台灣黃牛卵母細胞質中,並成功產下四頭健康的紡綞體轉置牛寶寶 (簡稱ST牛),此次存活的ST牛不僅是台灣第一成功案例,亦是世界首例。

 

戴昌賢校長致詞表示:「為了因應氣候的變遷,還有防止牛隻受到熱緊迫的影響,對於紡綞體轉置技術的開發,是非常重大的突破,希望未來能把此技術發揚光大,也為台灣帶來巨大的貢獻」。動物科學與畜產系沈朋志教授說:「此次特色在於牛隻的外觀看似為荷蘭牛的形體,但是其細胞質來源皆來自台灣黃牛,我們目的在於藉由細胞質來改善細胞核抗熱能力的特質,利用紡綞體轉置技術來育成新的品種並培育出適合身處亞熱帶氣候的台灣抗熱型乳牛,期盼將來能推廣至全世界」。

 

在「紡綞體轉置技術」的建立下,經過細胞質粒線體DNA多態性分析後證實,所生產出來的4頭牛寶寶中細胞核皆源自荷蘭牛,其中在紡綞體轉置牛裡有2頭牛之細胞質源自台灣黃牛,另外2頭牛源自荷蘭牛。因此運用「紡綞體轉置技術」來達成生產出兼具抗熱型與高經濟性牛種其目標是可預期的,未來也將會持續在細胞及生理層面進行對耐熱能力的探討。

 

台灣黃牛已存在於台灣近400年,具有極佳耐熱能力,其主要用途為役用;而荷蘭牛為溫帶牛,不耐熱但卻是目前全世界牛的品種中乳產量最高者。鑒於目前全球氣候暖化日趨嚴重,對此全球畜產業所面臨熱緊迫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將更具惡化,而國際上開始也著重於抗逆境家畜品種研發與育成,藉由研發出的「紡綞體轉置技術」讓位處亞熱帶的台灣對於抗熱型家畜品種的育成有著重大的進展,也提高家畜新品種整體產製的效率。

 

沈朋志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耐熱型高產乳牛之技術開發,也於研究成果中顯示耐熱家畜細胞質可改善不耐熱家畜細胞核能力的理論基礎,期盼透過新興生殖科技的研發,也為台灣畜產帶來更好的農業發展。

更多資訊請上校園搶先報查詢